1972年,美国爱尔丝博士首先提出“感觉统合理论”。感觉统合能力简而言之就是利用自身感官从外界获得信息输入大脑,大脑对其加工处理做出适应性反应的能力。
感觉统合能力失调会影响大脑各功能区、感觉器官及身体的协调,引发学习、生活等问题,导致儿童出现特殊行为特征,如注意力不集中,思维涣散,不良性格,情绪易变,自控力差,没有纪律性。不当的教育方法会将孩子推向说谎、逃学、厌家、厌世的境地。那么,家长该如何正确促进感觉统合能力的发育呢?
触觉功能不良:可先通过拥抱、握手、抚摸、挠痒痒等身体接触使其适应外界刺激,再通过海洋球、钉子球的挤压加强刺激,还可在阳光隧道或滚筒隧道里放置不同材质物体,让儿童在爬的过程中感受不同材质的刺激。适应后可利用指压板、彩虹桥加大强度。需注意的是从低敏区到高敏区,从低强度到高强度要逐步过渡。
前庭失调:可训练前、后翻跟头,通过摇篮、秋千、旋转浴盆、滚筒的摇晃,大笼球、滑梯的俯冲来刺激前庭器官,还可在平衡盘、独脚凳、平衡木、索桥上保持平衡来改善平衡能力,利用滑板进行俯卧旋转、手、脚滑行等活动来促进前庭功能发育。训练中需注意保护头部,密切观察儿童脸色以调整训练强度,如果能够适应,可在以上动作基础上添加交替投球、推球、取物、捡球、抛球、套圈、击打或计数等来增加难度。
本体感觉失调:可通过睁眼、闭眼五官训练来提高对身体形象的认识,训练脚尖对脚跟沿直线走。辅助球上蹦跳、蹦床、袋鼠跳、单脚跳等跳跃类训练可促进本体觉的发育;交替拍球、踏步、脚踏车、跳操等训练可改善身体协调性和节奏感;各方向抛接球可提高辨距和对方向的判断力;跨越障碍物训练可改善起动难的状况。训练中可穿插系鞋带、扣纽扣、拉拉链等活动改善精细功能。
视觉感不良:通过颜色、大小、材质、光线等元素对视觉进行刺激,训练眼球分离运动来扩大视线范围。交替推球、拍球、投球等可提高手眼协调性,对眼球震颤的儿童可多观察静止的画面,嘱其从中找东西,训练中应注意目光交流。
听觉感不良:通过敲击不同物体让其辨识,施加指令时,先从一步指令开始逐步过渡到两步、三步,如说第一遍、第二遍未听从,重复第三遍的同时辅助其完成动作,慢慢过渡到说两遍、说一遍儿童就开始执行指令。
感觉统合训练当中要让儿童感觉到快乐而不是压力,训练中儿童是主角,要及时给孩子积极的反馈,要尊重其对感觉刺激的需要和选择。通过训练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纠正行为,改善注意力、培养正确的是非观、控制情绪等。训练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需要专业的治疗、正确的引导,以及家长的积极配合。
让我们共同努力,给孩子更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