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编 | 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上海医药特别支持)
来源 | 上海药讯
婴幼儿年纪小,对自己身体的症状描述不清楚,年纪更小一点的只能通过表情等动作猜测其身体舒适程度。因此如果仅仅靠这些来判断宝宝的健康,会错过及时的治疗。婴幼儿的大便如同一张晴雨表更易观察比较,同时结合宝宝的生长情况,有助于家长居家就能初步了解和判断宝宝的身体健康状况,对于早期发现疾病并及时就医非常有帮助。
一
纯母乳喂养、人工喂养以及混合喂养宝宝的大便有何区别?
由于母乳中含有丰富的低聚糖,能够促进肠道有益菌的生长,有效地刺激胃肠蠕动,因此大部分纯母乳喂养的宝宝,大便呈金黄色,性状比较稀薄或者呈均匀一致的软膏样,带有酸味且没有泡沫。母乳喂养的宝宝通常新生儿期便次数比较多,一天2~5次甚至7-8次,但大便量不会太多。随着宝宝月龄的增长,大便次数会逐渐减少,2~3个月时大便次数会减少到每天1~2次。由于配方奶粉中酪蛋白和钙质的含量较高,不易消化,人工喂养的宝宝大便大便通常呈土黄或棕黄色,性状会相对稠厚或者如硬膏,有时会含有颗粒,味道相对酸臭,每天约1~2次,没有明显的排便困难。混合喂养宝宝的大便性状和次数大多介于纯母乳喂养和人工喂养之间。在添加辅食阶段,会有一部分宝宝由于肠道功能还不健全,对添加的新食物(如米粉、米粥、肉类等)的消化功能还不够,更容易发生便秘。
二
大便次数有何讲究?
纯母乳喂养的宝宝大便次数相对较多,人工喂养的宝宝大便次数相对较少。同时由于喂养方式、月龄大小、配方奶成分和每个宝宝胃肠功能的不同,大便次数并不固定。一般来讲,只要宝宝精神反应、吃奶情况良好,体重增加正常,没有解便困难、腹痛、胀气的情形,家长就不用太过紧张。宝宝排便因人而异,每天排便次数不会完全一致,但排便规律比较重要。
三
哪些情况是大便不正常的状态?
大便是否正常,需要家长多观察、多比较。尤其要注意大便性状有无变化、有无排便费力,排便带血等情况,如果出现大便次数较平时增多或者减少,或者大便性状变的稀薄不成形,或者干结成块,甚至出现大便带血,大便带粘液的情况,那都是需要引起警惕,及时就医的。
当宝宝出现排便费力,排便时间延长,大便干结成块,需警惕便秘的发生。月龄越小,便秘发生越早,越要引起注意及时就医,避免先天性巨结肠、甲状腺功能低下等疾病的发生。虽然大多数便秘是功能性的,但如果不加注意并合理干预,宝宝会出现排便疼痛排便恐惧,加重便秘的发生。
反复的大便性状稀薄、次数增多,并且不会随着月龄增长而减少,需要警惕乳糖不耐受的发生。而一旦发现大便带血,更要及时就医。无论是大便带有少许血丝,或者大便表现为粘液脓血便、果酱样大便、柏油样便、甚至鲜血便,都需要马上就医,严密随访。这有可能和过敏性胃肠炎、细菌性肠炎、炎症性肠病等疾病的发生有关,严重时有可能是消化性溃疡、肠套叠等疾病导致的消化道出血,更需要尽快就医。
四
婴幼儿便秘怎么办?
宝宝在添加辅食后有时容易造成大便干硬难排,家长可以从辅食种类上做出调整,调整辅食厚度、由稀到稠、由少到多,由一样到多样。可适当增加菜泥、果泥等食物,增加膳食纤维,多饮水,多活动。同时适当补充果汁,提高大便渗透压,增加大便水分促进肠道蠕动。也可补充一些益生菌和益生元,改善肠道环境,促进肠道蠕动。
五
宝宝腹泻在用药上有什么要注意的地方?
由于婴幼儿各个器官和系统还未发育完善,加之儿童自身的生理特点,儿童用药需要更为谨慎。当宝宝腹泻发生时,无论是轮状病毒性腹泻、细菌性肠炎等疾病,都要禁用止泻药(如复方苯乙哌啶),因为这类药物可以抑制胃肠动力,增加细菌繁殖和毒素的吸收,对感染性腹泻有时是很危险的。同时对于一些有耳肾毒性的药物(如庆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婴幼儿腹泻时也是慎用的。成人腹泻的常用药物有时在儿童身上并不适用,比如喹诺酮类(如左氧氟沙星、诺氟沙星),由于其本身对儿童软骨发育的影响,儿科医生更不更不建议使用。
婴幼儿腹泻时的常用药物主要包括黏膜保护剂(如蒙脱石散)、微生态制剂(如益生菌、益生元)、口服补液盐等药物的使用,急慢性腹泻还建议早期补充锌元素。另外,口感好药性温和的中成药等也可以辅助治疗宝宝腹泻。具体使用药物的选择,用药剂量的多少,还是需要医生根据每个宝宝的具体病情,遵医嘱来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