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2-26 闵行区嘟嘟幼儿园许超丹 点击数:2020
2周岁起,着手入园准备

当宝宝满2周岁后,爸爸妈妈可以开始着手为日后上幼儿园作准备了。也许会有人问:家里和幼儿园的环境天差地别,宝宝又那么小,什么也不懂不会,真的需要开始准备了吗?到底怎么做比较恰当呢?


1.     逐步同幼儿园接轨

当宝宝满2周岁后,爸爸妈妈不妨在家中教宝宝一些生活技能,包含饮食习惯、睡觉、上卫生间、穿衣、坐、交流等各方面,不仅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还可以增强自信心,为宝宝日后顺利入园打好基础。

2.     饮食,做到”“一致

让宝宝养成按固定位置自己吃饭的习惯,切不可一边玩一边吃,一边看电视一边吃,或者端着碗追在后面喂,或者在大人碗里扒几口。要让宝宝自己拿着勺子坐在固定的位置吃饭,饭菜分别放2个碗,一口菜一口饭,饭后喝汤,切不可因为怕宝宝吃不下汤就拿汤泡饭吃,不利于宝宝的消化吸收。喝水不再用吸管,学会用杯子喝水。

此外,饭菜要准备得多样化,每周菜单中,鸡鸭鱼肉、各种蔬菜、软硬、汤羹等都要包含,不能挑食。饭菜不能做得太细,要锻炼幼儿用牙齿咀嚼的能力。因为幼儿园中每天的菜单(包括点心)都不一样,如果宝宝在家中吃得很细或者很单一,宝宝入园后肯定一下子不能适应,不愿意吃,还容易因此而排斥上学,甚至生病。当然,幼儿园一天是没有零食可吃的,所以家长千万在家不要养成让宝宝吃过多零食的习惯哦!

3.     睡眠,作息时间要有规律

要养成宝宝早睡早起的习惯,如果宝宝喜欢赖床、晚睡或者没有午睡的习惯,那么现在就可以开始帮宝宝纠正一下作息时间啦!因为入园以后,早上8点就要上学了,如果去得太晚,不仅会养成迟到的坏习惯,而且会错过很多有趣的体能活动,而幼儿园中的许多体育类活动都是安排在上午的。

午间,幼儿园一般会安排22.5个小时的午睡时间,如果你的宝宝没有午睡的习惯,那么到时候,这么长的时间对失眠是一件非常危险和无聊的事情,同时也会影响到其他宝宝休息的哦!而到了晚上9点,也可以让宝宝入睡了,因为充足的睡眠不仅可以帮助分泌生长激素,让你的宝宝更聪明,个子更高,也能保证第二天可以早起。

4.     学会主动上厕所

要培养宝宝学会自己上厕所,如自己脱裤子、拉裤子,学会自己穿脱衣物和鞋子,这是非常重要的。幼儿园那么多宝宝,如果是冬天老师要一个一个穿,首先老师很累,其次宝宝也容易着凉,还不如自力更生。要减少用纸尿裤的习惯,因为常穿着这个会养成宝宝随意大小便的习惯,有大小便时也不会主动告诉老师,对生理和心理发展都不好。

5.     锻炼交流与协作的能力

幼儿园上课时,宝宝要坐在小椅子上听课的,因此家中也要让宝宝学会坐在小椅子上做一些安静的事情,并尽量注意力集中。可以从一些简单的事做起,比如自己看书、简单涂鸦、搭积木等,等习惯后再尝试给宝宝布置一些小任务,让他听指令要求完成。

此外,平时可以让宝宝和同龄伙伴一起玩耍交流,并告诉他和别人正确的交流方式,大方、友好地打招呼等,以免宝宝胆小,怕陌生的环境和陌生人。

 

6.     入园前,请备齐用品

除了提高宝宝的生活自理能力外,还需要做好物质上的准备工作。那宝宝需要带哪些东西,而哪些东西是不能携带的呢?

必备品:首先,书包里请准备几套替换衣服、裤子和鞋子,刚刚上幼儿园的宝宝出于对陌生环境的紧张和抗拒,他们肯定会哭闹,或许还会吐脏衣服,将大小便留在裤子里等等,所以这些是必不可少的。其次,水杯、手帕、玩具等等,这些可以根据老师的要求,以及宝宝的需求准备。

不能带的危险品:

1.不要让宝宝戴护身符项链。第一,如果有拉扯行为很容易让宝宝拉伤;第二,价格昂贵;第三,分散宝宝的注意力,上课睡觉都会拿在手里、嘴里玩。

2.钱币、弹珠、餐巾纸等小的东西,很危险。

3.避免穿带鞋带的鞋子或皮鞋,鞋带容易散落,宝宝一不小心就会踩到,而皮鞋比较紧和硬,容易让宝宝跌倒。因此,魔术贴的运动鞋最为合适。

4.不要让宝宝穿背带裤、有拉链的裤子、太紧的裤子和打底裤,刚刚入园的宝宝比较合适穿松紧带的裤子。

7.     相信孩子、相信老师

对于爸爸妈妈自身而言,入园意味着将宝宝交付给幼儿园,因此,可以适当放开手,相信宝宝有能力适应外界。2周岁后的宝宝需要和他自己年龄相近的小朋友们一起玩、一起交流,他们需要学会如何与除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等疼爱他的人以外其他人相处的机会,有些东西是疼爱他的人所给不了的,要满足宝宝情感上的需求。因此,可以经常带宝宝参加户外、社区活动,也可以带他参观幼儿园的见学活动,帮助他融入外界。

最后,要相信幼儿园和老师,他们都是负责的,他们会在幼儿园里帮助宝宝,教授宝宝生活技能和知识,要用一颗感恩的心去和他们沟通。毕竟宝宝除了睡觉时间,活动时间最长的是在幼儿园,相处时间最长的是老师。

所以说,如果爸爸妈妈在生理和心理的各项准备工作都能做好,那么宝宝就可以安心地入园了。


转自《为了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