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7-18 《有爱的》 点击数:1963
公开课回顾|陈忻博士+魏坤琳博士:如何提高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1.jpg

小爱说:爱贝睿公开课 14 讲,由 Dr.魏主持,爱贝睿家长教练陈忻博士主讲。和大家谈一谈:当前「挫折教育」的误区有哪些?相比之下,究竟什么样的「挫折教育」才是恰当的?家长们又应该如何提升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文章中黑色字是陈忻老师说的,蓝色字是叨叨魏说的。

2.jpg


hello,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爱贝睿第 14 期公开课,今天的主讲老师陈忻老师,既有科学的理性,又有母亲的细腻。擅长以生动具体的育儿实践,平实而又专业的语言,深入浅出地阐述科学的育儿理念。下面就有请陈忻老师~

各位爱贝睿的群友、其他转播群的朋友们,大家好!感谢公开课助理和魏老师对我的介绍~ 最近高考和中考都结束了,每年这个季节,总是几家欢乐几家愁。前阵子还有一个新闻,四川一个学生高考后自杀,他在遗书中写道:

爸爸脾气不好……有点什么事情就打,考 98 分都被骂,吃饭打嗝一巴掌打过来,夹菜姿势不对也一巴掌打过来,自己小时候生活不好非要对我要求严格。当然也可以说这是什么对我的爱啊,但抱歉,我情商低,感觉不到父母的爱……

3.jpg


看到这样的信让人非常痛心,父母可能还一厢情愿地认为「我这都是为了你好」;要不是这样一封信,也可能很多人会说这个孩子承受不了高考后的挫折。因此,我有感而发,特别想和大家有关「挫折教育」和「抗挫折能力」的培养。

的确,最近几年在国内,「挫折教育」这个词很火热,人们也常把抗挫折能力挂在嘴边。有个妈妈写道:

儿子 4 岁,很讨厌别人取笑自己。当他认为别人取笑自己时就会大哭。我们有点担心他的抗压能力太低,应如何帮助他改变呢?

4 岁的孩子在别人取笑自己的时候大哭是正常的表现,此刻他需要的不是抗压能力,他需要的是父母的支持。对于「挫折教育」这样的概念理解上的偏差导致很多父母在实际操作中的困惑,做法大相径庭,效果也不尽如人意。

对,前一阵子有一个 TED 演讲,就是说韧性,英文是 grit, 强调的是韧性是积极成功的人生的关键之一。我相信,家长们和我一样,也希望自己的小孩有韧性,不怕挫折。

很多父母觉得现在的孩子不能吃苦,不能承受失败,所以要多给孩子「挫折教育」。当然,我们都希望孩子能够面对困难表现出坚韧不拔的品质,但通过什么来培养这种品质却值得探讨。

有些父母认为,挫折教育就是在孩子碰到困难的时候,让他们自己面对和解决,这样才能培养他们的抗挫折能力;更有些父母故意制造困难或者经常批评孩子,试图用这样的办法让孩子提高抗挫折能力。可是,这些所谓的「挫折教育」,效果怎么样呢?并不怎么样,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爱。

挫折教育的目的: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大家纷纷讨论「挫折教育」,那么,我们想通过「挫折教育」达到什么目标,培养孩子什么能力呢?

从我们的教育目标出发,「挫折教育」的目标其实就是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当孩子面对挫折的时候,能够不被打倒,能够像弹簧一样,被压下去,还能反弹回来。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韧性或者弹性

4.jpg

所谓「挫折教育」,也可以称为「抗挫折教育」,还有人津津乐道 「逆商教育」,或 「乐观教育」等等,真是各种概念花里胡哨迷人眼。如果我们拨开各种概念的迷雾,走到迷宫的尽头,就会发现目标其实就是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所以,我说的挫折教育也是加了引号。挫折教育无非是一个概念,何况有时候不同的人说这个概念还各有各的说法。所以我希望大家记住,不管是什么概念,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孩子抗挫折能力。

挫折教育的核心:父母的支持

怎么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呢?挫折教育的核心是什么呢?我认为,挫折教育的核心应该是父母的支持

父母在孩子碰到困难的时候,给予他们情感上、认知上、思维方式上的全方位支持,不让孩子去打毫无准备的仗。通过父母的支持、引导,形成抗挫折能力,这才是挫折教育的核心。我想不到还有什么比这更重要。

而现在我们观察到的却是什么现象呢?很多父母看不到孩子面临的挫折,他们会说,这种鸡毛蒜皮的事哪能算挫折?他们感受不到孩子真正的挫折。比如,对于两岁的孩子来说,正在玩的球滚到沙发下面自己却拿不出来,这是挫折。对于四岁的孩子来说,丢了一块心爱的橡皮,这就是挫折。并不是轰轰烈烈的事才是挫折,对小朋友来说,父母眼里鸡毛蒜皮的小事都可能是挫折。

5.jpg


这里就是考验家长们的自己的情绪能力的时候了。我们大人,必须能换位思考一下,在小孩的心目中到底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不能接受的、什么对他们来说是重大挫折。成年人世界中所谓的重要的事情,在孩子的世界中其实完全不同。这需要我们去理解他们。

我们根本不用费尽心机地去发现,或者煞有苦心地创造挫折教育的机会,因为孩子的生活里,其实处处充满着这种机会,需要的是我们能抓住转瞬即逝的教育机会

父母不理解、不正视孩子的挫折,会让孩子倍感挫折。一方面,他本来就面对了挫折,再加上父母的不理解就变成了双重挫折。而父母呢,对此根本毫不知情,还在想办法给孩子制造挫折,让孩子更加雪上加霜!所以说,挫折教育不是故意给孩子挖个陷阱,让孩子毫无准备地掉进去,然后父母在旁边看着,指望孩子自己爬出来。孩子爬不出来,就痛心疾首地说,啊呀,这个孩子抗挫折能力差啊!不是这么回事。


正的挫折教育,并不是我们给孩子制造挫折,而是陪伴孩子面对挫折,最终陪着孩子走出挫折。当然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要根据孩子的年龄、能力、个性等,从全面支持到逐步放手,最终实现挫折教育的目标。想象我们给孩子的支持是一个脚手架,最初在孩子的幼年,我们给他们全力支持,然后根据他们的进步,慢慢地撤掉一些帮助,慢慢放手,最后他们就不再需要脚手架了。

为什么这才是挫折教育的核心?

帮助孩子更好地适应未来世界

很多人会说,现在的孩子抗挫折能力太差,因为家里人太宠。溺爱和过度保护导致他们无法面对挫折,害怕、逃避甚至崩溃。那是不是我们就不溺爱了,就不保护了,由着他们去经受风雨呢?这样,是不是孩子能自动地提高抗挫折能力呢?我的回答是否定的。如果父母没有帮助孩子在认知上准备好,没有在疏导情绪方面准备好,就好像是让孩子去打一场毫无准备的仗,让他们毫无防备地经受挫折,这样反而会严重挫伤他们的信心,令他们体验不到成就感

愈败愈战,对于认知发展成熟的成人是可行的,因为成人具备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很多成人在无数次失败之后终于获得了成功。不过小朋友不一样,他们对自己的能力认识不足,也无法客观评价目标和困难,更无法自己疏导情绪。如果经常实现不了目标,又无法开导自己,会让他们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很可能变得「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是因为反复的失败而形成的一种对现实的无望和无可奈何的心态。积极心理学的创始人塞利格曼提出了这个概念。他认为,反复经历失败,得不到帮助,只会让人放弃努力,对自身产生怀疑,而乐观也是可以学习的行为。我们要让孩子增强抗挫折的能力,是要让孩子学习到乐观,而不是无助

我们希望让孩子学会乐观和自信,同时学会韧性,那应该怎么把握这个度,而且要注意什么技巧呢?

孩子需要来自父母的支持和关心。在孩子碰到困难的时候,父母袖手旁观,不给予支持和帮助,让孩子在情感上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不仅不能激发孩子解决问题的斗志,还会影响亲子关系。即使是成人,在有困难的时候也希望能够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帮助,更何况孩子?

缺乏父母支持的所谓的挫折教育,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挫折教育,事实上,那种冷漠的挫折教育,和他们的教育初衷是南辕北辙的。孩子不仅不能发展积极乐观的心态,反而对自己没有信心。这不是在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而是在破坏孩子对父母的信任。这里是我的一个读者来信:

我妈是挫折教育的坚定实施者,这也是她 30 多年来一直津津乐道的育儿良方。她的所谓挫折教育就是人为给孩子制造些障碍,严厉对待,极少表扬和肯定,永远在批判孩子。这就是我这 30 多年一直饱受心理折磨,做不到自我肯定,对自己极其没自信的根源所在。

6.jpg

婴幼儿需要父母的支持和爱,这一点大家都没有疑问。但是青少年呢?网上不是流行一段经常让人泪流满面的话?父母的爱指向分离,要准备好放手等等。但是不要忘记,即使是青少年,他们渴望独立,我们也给予他们很多自由,但是,他们同样需要父母的支持和爱

最近很多研究都表明,有着亲密关系的人更快乐。这个亲密关系包括和父母的关系。青少年变得越来越独立的同时,如果能把父母当成是亲密的港湾,从父母那里获得支持,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更为有利。数据显示,

和父母关系良好的青少年,和同伴的社交更好,更有能力调节自己的情绪,心理也更健康

所以说,无论婴幼儿也好,青少年也好,当孩子碰到困难的时候,他们都需要来自父母的支持。

由孩子大脑发育现状所决定

这个原因非常现实,那是由孩子的发展现状所决定的。当一个人面对挫折,也就是面临问题的时候,需要哪些能力走出困境呢?他们必须会清楚地评估困难,客观地评估自己的能力,分析自己的目标,有效地调整情绪,思考各种策略并根据目标和困难度调节策略,最后解决问题以达到目标。这些能力都属于大脑的高级功能——执行功能(executive function)。

我们来看小朋友的大脑发育。

7.jpg

(亮灯的地方,就是前额叶)

儿童大脑各个部分的发育并不同时,比如负责情绪的杏仁核发育较早,而负责推理、决策、自我控制等的前额叶发育较晚,我们现在很清楚,前额叶的发展要到 20 岁出头才成熟。所以我们必须认识到孩子这样的发展特点,认识到他们在面对困难的时候,权衡利弊、调节情绪的能力不能和成人相提并论。

因此当他们面对困难时,需要父母引导他们权衡利弊,做出合理的决定。如果父母把孩子丢给困难不管不顾,冷眼旁观,之后还痛心疾首地批评孩子抗挫折能力这么差,是没有认识到孩子发展的现状,错怪了孩子了。在孩子面对挫折时,父母对他们的决策能力要有现实的期待,对他们的情绪调节能力也要有合理的期待。

人的基本情绪是生来就有的,而且它的触发非常的自动化,就像反射一样。比如愤怒的情绪,碰到激发的条件,就会自发的产生。但是,情绪反应的抑制和控制,就需要前额叶的帮忙了,问题是小孩的前额叶发育还很不完善,所以他们的情绪调节是肯定不如成人的。在这方面,我们作为父母要理解他们,帮助他们。

我收到过一位妈妈的疑问:

关于挫折教育,我其实很矛盾,我周围有些人遇到挫折从此变的强壮,但也看到从此一蹶不振下去的。所以我打心眼里是不希望娃遇到挫折的,特别是比较小的时候,儿时的挫折没弄好特别容易影响一生,所以我的问题是,0-6 岁挫折教育真的必须吗?如果必须,那如何掌握挫折教育的度呢?

如果咱们把挫折教育的真正概念搞明白了,或者说明白挫折教育的核心,咱们就不会产生「挫折教育必须吗」的疑问了。就像刚才咱们说的,要看怎么理解挫折。实际上,挫折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小宝宝看到一个球掉到沙发后面,够不着,是不是挫折?小宝宝的需要没有被父母理解,算不算挫折?

8.jpg

作为父母,我们当然不希望孩子有重大的挫折,但不是我们不希望,事情就不会发生,对不对?那我们就需要通过生活里的这些点滴,小挫折,甚至父母认为都不是挫折的挫折,给予他们全力的支持和帮助,把孩子准备起来,在将来,如果他们面临重大挫折的时候,才能够面对和处理,遇到挫折变得强大,而不是一蹶不振。

讲到这里,答案自然就出来了。0-6 岁的挫折教育必须吗?太必须了,对不对啊?

父母怎样给孩子全面的支持?

方法一:情感支持

当孩子遇到挫折,父母首先必须在情感上给予支持。在遇到困难或者出错的时候,谁都难免会难过、沮丧。有些父母习惯在这个时候指责孩子,这对孩子来说并无帮助,只会让他们在负面情绪里越陷越深,对自己丧失信心。「你看,你这 10 分都是因为粗心扣掉了,不粗心不就好了吗?」孩子自己也难过,这样的指责并没有帮助他们以后怎么「不粗心」

对,这个就是我们提到过的,给孩子的指导和反馈必须是具体的,而不是笼统的。而且这个反馈必须要照顾到孩子的情绪。

有些父母在孩子表现好的时候,会不由自主地有很多表达爱的行为,比如和孩子一起庆祝,给孩子买东西;而在孩子表现不太好的时候却和孩子一起生气、伤心。这样的对比,会使孩子觉得,我只有在表现好的时候,才能感到父母的爱;而当我表现不好的时候,只感受到来自父母的消极情绪,所以他们往往变得不那么自信,害怕失败。因为对他们来说,父母的爱是有条件的

还有些父母在孩子失望时千方百计取悦孩子,比如孩子球赛输了,他甚至还没来得及好好体会失败的滋味,爸爸就赶快说,走走,我们去买冰激凌吧!孩子的注意力转移了,看上去爸爸成功地转移了孩子的情绪,却不知他也剥夺了孩子在遭遇挫折时面对自己的真实感受、处理自己感受的机会。有的孩子上大学了还没有办法面对困难,没有学会调整自己的情绪。这些都不是真正的情感上的支持。吉姆泰勒是一位做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咨询的咨询师,有 20 多年从业经验,他的书里面就说,

如果父母过度地保护孩子,千方百计取悦孩子,那他就没有机会去学习处理各种情感了。

这儿我学会了一个词哈,失败的滋味。有成功的喜悦就有失败的哀伤,这个是我们要注意的。小孩子都应该经历这些。

父母在情感上的支持,就是让孩子感受到「不管你有没有达到目标,爸爸妈妈都是爱你的。当然我们希望你达到目标,不过人无完人,没有达到目标的时候,如果你需要帮助,我们可以随时帮助你」。这个不是说出来的,而是通过无次小事做出来的。当孩子信任父母,他并不一定每次都需要父母的帮助,但是,他从父母那里能获得安全感,他随时有一个安全基地。

9.jpg

在孩子有负面情绪时,不要让孩子因这些种情绪感到惭愧。有些父母会说:「什么了不起的事啊?值得你这么难过吗?」或者,「一个男孩子还哭,羞不羞啊?」否定孩子的感受并不能帮助他们真正排解情绪,反而会让孩子有「我有这些感受不应该」的羞愧感。情绪是一个人的主观体验,没有哪一个人可以霸道地告诉别人「你应该这样感受」。有时候我们点出孩子的情绪,是让他们明白在这种情况下,其他人也会有这样的感受,很正常。不过,也不需要每次都说,「哦,我理解你,你感到怎么样怎么样了」。有时候一个温暖的拥抱就可以让孩子明白我们的心意。

这个地方有一个不二法宝的语句,就是「我理解你」。

等孩子能够熟练运用语言,我们还可以逐步引导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把他的感受表述出来

有研究表明,用语言表述情绪有助于孩子较快地从不安、生气等状态恢复平静。

大宝在朋友家玩游戏,分数不如 12 岁的哥哥,他很生气,借故把沙发垫子全部扔地上了。我考虑到他的面子,把他拉到另一个房间。我首先跟他说,我看出来了,你很不高兴。然后告诉他,哥哥比你大六岁,他玩过很多次,自然比你玩得好。你才六岁又是第一次玩,你的分数已经很好了。他还是很郁闷的样子。

我接着说,我们要怎么表达自己的情绪呢?高兴的时候,你会高兴地跳起来,高兴地大笑;生气的时候,你怎么表达呢?扔沙发垫子、破坏东西的做法,不是好的表达方式。让我们来想想,有什么方法,既能表达你很生气,又不破坏东西。他想了一会儿,就在自己脑袋上画黑线,想象自己头上冒烟,然后又想象自己是愤怒的小鸟,把两个手指放在自己的眉毛上,假装生气得眉毛倒立。这么一来,他就笑了。

10.jpg


当然,我还要帮他解决问题。我说,现在你的目标不就是想分数高些吗?但是把沙发垫子扔地上,肯定不能提高分数。你想想怎么办?他想了会儿,不好意思地说,那我让哥哥教教我。这样,他很快平复了心情,哥哥也很耐心地给他一些提示。

挺有意思的例子。陈忻老师要小儿子在脑门上画黑线,或者是想象自己头上冒烟,想象是愤怒小鸟。这个也是爱贝睿的情绪桌游玩具利用的原理,那里面利用了游戏的设计,教会小孩怎么扮演各种情绪,识别各种情绪场景。

另外,父母还可以分享自己在碰到类似的挫折时有什么样的心情,是怎么走出来的。简单地说,在情感上支持孩子就是允许他们有情绪,并且帮他们学会真实面对自己的情绪,并以合适的方式宣泄出去

给孩子情感支持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孩子会逐渐长大,逐渐学会表达和对待挫败感。面对小困难逐步这样地练习,慢慢地,他就学会了处理,即便将来遇到大的困难和挫折,他也有能力去面对。

方法二:认知支持

父母只在情感上表示支持有时候是不够的,特别是小孩子。因为,他们调整情绪的能力尚未发展完善,而且他们评估自己、评估事物、权衡利弊、决策的能力也远未成熟,需要成人的帮助和引导。

11.jpg

父母还必须在认知上给予孩子支持,让他们认识到,失败和错误是人生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失望和伤心也是我们经常经历的情感,关键是怎么去对待。怎么对待失败,父母的态度很重要。有研究表明,有些孩子害怕错误,害怕失败,往往是在 5~9 岁期间受父母的影响。如果父母害怕失败,那么孩子往往也害怕失败;如果父母经常让孩子完成一些他能力尚达不到的事情,孩子从中学习到的是对失败的害怕。

积极心理学说:

你的情绪是基于你对这个世界的看法,你对世界是积极的看法还是消极的看法会影响你的情绪。

两个孩子考试没考好,一个孩子说:「哎呀,没考好,我是没办法考好,因为我很笨!」另一个孩子说:「我这次没考好,到底是哪里没有掌握好,我去请教老师或者同学,把这个漏洞补一补。」当人们对这个看法不一样的时候,他的感受也是不一样的,而情绪又影响着他将来的行为,是积极还是消极。所以我们要改变孩子的认知,让他们对事物有个积极的看法,积极的解释。这样才能疏导情绪,疏导了情绪才会有后面积极的行动。有了行动才能真正解决问题。所以这都是互相关联的。

很多父母有这样的感觉:我的孩子怎么说不得?

有个妈妈说,我的孩子 5 岁了,和小朋友一起写字时写错了,我告诉了他,他立刻把纸撕了。我告诉他不要泄气,重新来。他又把纸撕了。总是发生这样的事情,我应该怎么引导他,不再任由他发脾气?


其实 5 岁的孩子出现这样的情况很正常,也就是我说的,孩子正在遭遇挫折。这个时候恰恰是我们的教育时机,也是孩子的成长时机。

我的孩子 5 岁多的时候也有这种情况。他做学校的一些练习时如果写错了,我都不说你这里写错了,而是委婉地说,这里咱们再看一下,检查一下。他连这都接受不了,一听就跑了,真的是说不得。后来我换了一种说法,这个题目还挺有挑战性的,妈妈来做做看,你在这里看着,如果妈妈不会,你帮帮妈妈好不好?这样他就不跑了,看我读题做题。渐渐地他就明白了:哦,检查原来是这么回事,也没什么可怕的。所以他到 6 岁的时候会主动说:妈妈,我们来检查一下。

哎,这个故事挺好的。我家宝宝其实也挺怕挫折的,一出差错就喜欢把失败归结到别人身上。我除了让她认识到所有人都会出错以外,能用上的手段不是很多。陈忻老师的这些例子告诉我们,其实可以更有耐心一点,想着法子让孩子能参与纠错的过程。

孩子本身的个性也有影响,有的孩子可能更敏感一些,有的孩子可能更好强一些。有人指责父母,认为孩子害怕错误一定是父母的错,比如父母要求太高太严。其实不见得一定是父母的影响,有些孩子比较追求完美,而且觉得父母和老师很了不起,他们都不会犯错。自己有一点点错,就无法容忍。这个时候,要破除孩子这种不必要的完美主义。

12.jpg

我家老大就有点儿完美主义。我有意无意地跟孩子说,我们都是普通人,是普通人难免会犯错,犯错了改过来就好了。比如我跟孩子念书,我念错一个单词,就不失时机地跟孩子说:「对不起,妈妈念错了,现在改过来。」上钢琴课,老师偶尔也有口误,老师也很配合,说:「哦,老师有时候也会出错。现在改过来就好了,不要紧。」慢慢地孩子就知道,出错没什么可怕的,关键是出错以后要改过来,从错误中学习。当他接受了这种观念,就能勇敢地去接受挑战。因为即使失败了也没有关系,可以让他知道自己哪里需要改进。

这就是我所说的,认知上要给孩子准备好,要让孩子知道我们对挫折和失败是怎么看的,态度是什么,这决定了他面对困难的情绪和之后的行动。如果一个人认为错误不可饶恕,那他就很难从负面情绪中走出来,也很难有积极的行动;如果一个人认为错误不可怕,关键是从错误中学习,还可以做些什么能取得进步,那么,他就能排遣自己的负面情绪,并且有积极的行动。

所以我们父母也要多表演一下不完美,表演一下失败,然后自己纠错改正,这样能给孩子模仿我们克服困难的机会。很多时候,我们都是表演正确的行为范式给孩子看,这个表演从失败中走出来,也非常重要。

最后,作为父母,我们对孩子的错误和失败要能够宽容,因为很多在成人看来理所当然的事情,孩子需要通过学习才能认知,当他出错或者失败的时候,其实就是一个很好的成长机会。我们怎么利用这个机会最关键。是给予孩子全方位的支持,还是袖手旁观、羞辱他们,这是两个不同的选择,孩子也将会走上不同的发展道路。

方法三:思维方式的支持

父母不仅要培养孩子逐步排解自己的情绪,不再害怕错误或者失败,还要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孩子面临困难或者挑战,最终都需要解决问题,因此我们需要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凡事最终要落在「解决问题」上,这样的思维方式很重要。在孩子的生活里,不需要额外的挫折,他们有足够的各种不顺心:和别的小朋友没玩到一起;丢了心爱的橡皮;自己会的题目没做对,等等。很多成人眼里的小事,都是进行「怎么应对挫折」的教育时机。让他们想一想:「我从这次经历中学到了什么?接下来,我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当孩子解决了问题,父母可以及时指出他们所做出的努力以及取得的成绩,让孩子获得成功的体验,并让他们明白成功需要哪些品质和行动。

生活里其实到处都是这样的机会,就看我们能不能把握住。大宝 7 岁那年圣诞节,我们去度假。有一天,孩子们在游乐园玩。大宝玩到一个丢球的机器,大概出了故障,他刷了两次卡,结果都不能玩里面的点数却扣掉了,他一下子急了,眼泪都迸出来了,跑过来跟我说:「妈妈!妈妈!那个机器吃了我6个点,可是我根本就没有玩到啊!太不公平啦!

13.jpg

我差点儿脱口而出:「多大点儿事啊?妈妈再给你往卡里加点儿钱。」可我转念一想,好机会啊。于是,我摸摸他的头说:「大概机器出故障了,这种事情有时候会发生的。妈妈给你一个建议,你想听吗?」他擦了把泪点点头。我说:「你可以去找工作人员,跟他把情况好好说清楚,也许他会还给你 6 个点。你想试试看吗?」他看了看工作人员那边,有点儿扭捏。我鼓励他说:「你 7 岁了,能把话说清楚,你把情况说明白,看工作人员怎么解决,好吗?如果解决不了,你再回来找妈妈,妈妈再想办法。」他就去了,我要陪小宝没跟过去,爸爸远远站在他后面观望。

片刻,他面有喜色地回来了。我问他怎么样,他说:「我跟工作人员说了情况,他就把 6 个点还到我卡上了。爸爸还给我卡上加了些点。」我说:「怎么样?碰到类似的情况,你哭也好,抱怨也好,都不能解决问题。只有想办法和别人沟通,才有解决问题的可能。也许不是每次都能解决但是值得一试。你做出了很好的尝试,我太为你骄傲了,抱一下!」

14.jpg

最初我摸他的头,跟他说机器出故障的事情经常会发生,是对他情感的一种认同。当他的情绪得到安慰以后,我再说建议,他就能冷静下来听。最后解决了问题之后,我对他做了简短的总结。这个时候问题成功解决,他当然有好心情听。反过来,如果我在他流泪、大叫太不公平的时候跟他说,哭和抱怨没有用,你应该去跟人家沟通,他会认为,不同情他,我也不帮他,我在说教

所以说,孩子的发展是一个多因素互相交织的长期的过程,父母需要有敏锐的观察力以及整合能力。情感支持、认知支持、思维方式的支持,在实际生活中,必须整合起来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