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游戏是幼儿的发展需要
家长的误解: 游戏是一种玩耍,只用于消遣,因此游戏是一种时间的浪费。对成人来说,工作是有价值的,对孩子来说,学习才是有意义的。
我们的辨析:游戏是儿童的天性,这一天性中蕴含着生长的需要和生长的内动力。对年幼儿童来说,其生理、心理还在不断地成熟过程中,当身体和心理要发展什么的时候,其身体机能就会自动地发挥作用,自发地使用它。例如孩子之所以行走时喜欢奔跑、喜欢走窄窄的街沿边缘,喜欢跨跳路上的障碍物,喜欢向远处扔投小东西……其实,幼儿游戏的这种自发性特点表明,这正是孩子发展动作、发展平衡、发展肢体协调性等的需要,这也就是为什么儿童天性好动的原因,如果我们给他们合适的空间、时间、玩具材料去游戏,那么他们就会得到发展上的最大满足。
游戏不仅是发展的需要,也是发展的体现,幼儿的游戏水平反映的正是他的发展水平,所谓“聪明的孩子会玩”,“会玩”指的是游戏水平高,“聪明”指的是认知水平高,幼儿各方面的发展都是通过游戏实现的。我们可以看到,一方面幼儿在游戏中有大量自发的重复性行为,这种重复就是在练习和巩固已有的发展水平,另一方面,游戏中还有大量探索性行为,因为幼儿对已经熟练的行为会不满足,就会变换着花样地进行自我挑战,小步递进地提升自己的行为水平。
由此我们可以这样说,遏制孩子的游戏,就是限制孩子的发展。
二、游戏是幼儿的学习方式
家长的疑问:既然游戏对幼儿的发展是一种自然满足,那么学习就应该是一种社会需求,孩子也需要学习一些成人想让孩子学的知识,这难道是游戏可替代的吗?
我们的回应:幼儿还未到正式学习的年龄,也即幼儿的学习不是那种概念化、符号化、学科体系化的学习,他们的学习依赖的是动作、是情景、是亲身的体验,这是他们的思维特点决定的,因为他们还处于直观的动作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的阶段。而游戏的情境性、直观性、操作性特点与幼儿的思维特点相吻合,所以游戏对幼儿来说是一种适宜的学习方式。例如:
一个幼儿正在用积木搭一座桥,他先各用4块方木垒了两个桥墩,然后拿了一块木板条准备架在桥墩上,由于桥墩之间的距离较远,显然木板的长度不够,他便用这块不够长的木板作为工具,试图测量出比这块长的木板,但是没有找到。于是他将其中一个桥墩向另一个桥墩移动,使之缩短距离后,顺利地将木板放了上去。(浙江安吉幼儿园提供)
在这个案例中,面对桥墩距离和木板长度不匹配的情况下,幼儿能够尝试两种办法,一是换长一点的木板,二是缩短桥墩的距离,通过在真实情景中的操作体验,选择了合适的问题解决方法。对这个年龄的幼儿来说,游戏中的这种学习远比专门教学有效得多,因为这是在解决游戏中的实际问题,所以具有强烈的动机,而且在游戏的真实情景中更容易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从中获得的经验印象更深刻更持久。
家长的疑问:幼儿游戏有各种各样的类型,是否每一种游戏都有学习的价值呢?
我们的回答:儿童游戏有很多不同的类型,无论哪一类游戏,都会出现问题情景,都存在幼儿对事物的探究,例如过家家一类角色装扮游戏,会大量出现替代物的使用问题,积木游戏中会大量出现建构造型的结构稳固性问题,棋牌类、运动类的规则游戏会出现规则协调的问题,任何一种游戏,只要孩子通过探究解决问题,这一过程就会涉及各个领域的学科知识和社会合作的技能。此外,各类游戏还有各自特殊的学习功能,如角色装扮游戏更多涉及叙事能力的提高,“娃娃家”、“小医院”、“小超市”等游戏主题,正是他们用行为在构思反映社会生活事件的脚本,且随着认知的发展,游戏的故事情节会越来越复杂;积木游戏更多涉及数学科学的知识经验,当她们为楼房搭建楼梯时,就会运用递增或递减的数学方式,搭建高架桥时就会考虑坡度与桥墩高低序列的问题;规则游戏还会更多涉及如何运用已有知识战胜对手的策略思考 。
三、游戏是可持续学习的基础
家长的疑问:游戏中的这种学习,获得的是零零散散不那么系统的知识经验,这对入学以后的正式学习有用吗?
我们的回答:这就要说到游戏中的学习特点了。一方面,游戏中的学习是隐性的、潜在的,经验是逐步累积的,但所发生的学习却是丰富和饱满的,另一方面,游戏中的学习是快乐的、自然的、没有压力的,所以体验到的是学习的乐趣。尽管相比专门教学所看得见的即时效应来说,游戏具有的是一种未来效应,但孩子在游戏中获得的大量零零散散的感性经验,正是以后学科学习的基础。例如:
一个女孩用木砖垒墙,高度为十块木砖一列,共垒了四列,老师指着第一列木砖问她:“这里有多少块木砖?”她开始从下往上数,“1、2、3、……,有10块。”老师又指着第二列问,“那这里有多少块呢?”她没有再数,直接回答“也是10块,因为这里每块都是对牢的”。“哦,那么这堵墙一共用了多少块呢?”女孩便手指着一列列的木砖,“一个10,两个10,三个10,四个10”,“那就是40”。(浙江安吉幼儿园提供)
这个案例蕴含了一个乘法的萌芽,游戏中的这类例子很多,当孩子入学以后学习数学时,游戏中获得的感性经验越丰富,就越能帮助他们理解和接受那些抽象的概念。游戏中学习的未来效应还表现在,幼儿在获得知识经验的同时收获的是学习品质的形成。大量游戏事实说明,好奇心、专注力、坚持性、创造性,以及克服困难的勇气,学习的策略和方式等等,在游戏中比在其他活动中能得到更好的培养。例如:
两个女孩在沙池里用沙塑形,发现沙太干,就想装些水来,但没有装水的桶,发现一只竹篮,篮子编得很紧密,女孩认为一定能装水,两个人各试了一次,水都从篮子里迅速地漏了,她们很纳闷。一个男孩来帮助他们检查篮子,想看看哪里漏,他双手举起竹篮一看,说“是漏的,看,里面有很多亮点”,他们这才发现竹篮是由很细小的缝隙的。打算找东西将篮子底垫住,但游戏时间结束了。第二天的游戏时间,这三个孩子仍然没有忘记要找东西垫篮子装水的事,他们找了一块塑料垫板,正好把篮底全部垫上了。于是他们兴致勃勃地试着去装水,谁知水又迅速地从篮子的四周漏下去了,他们立刻想到要将四周包住,于是找来一个塑料袋,正好包住了篮子,这时他们以为这次会成功了,不料,水从四周楼道了袋子里,水的重量直接把袋子冲下来了。直到这时,其中一个女孩顿悟:“应该把袋子垫在竹篮里面”,再次试了一下,终于成功了。(上海行知幼儿园提供)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看到了孩子们可贵的学习品质:探究行为的动机性很强,能坚持不懈地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会运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运用了假设、判断和验证(一次次寻找问题原因,进行假设与尝试);能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
当今社会乃至未来社会,需要的是能不断适应变化,具有不断自我学习的能力,知识储备式的教育已向学习品质培养的的教育转向了,也就是说,学会学习要比学到什么更重要。因此,具备良好的学习品质,才能更好地生存于未来社会,而游戏中所获得的学习品质,正是为后继学习和终生发展奠定基础的。
四、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
家长的问题:幼儿园既然是一个教育机构,孩子是来学本领的,那总还是要进行一些老师教孩子学的活动吧,否则老师起什么作用呢?
我们的回答:既然已经认识到游戏是幼儿的最佳学习方式,它不仅不会耽误孩子的学习,相反孩子就是在游戏中进行着学习,学会着学习。游戏对孩子如此重要要,那么在幼儿园的课程实践中,游戏就一定有着重要的地位。
早在《幼儿园工作规程》中就明确指出,幼儿园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在教育部颁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等文件中,一再强调了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特别指出要“珍视生活与游戏的独特价值”,这是有科学依据的,是基于这个阶段儿童的年龄特点之上的。
教师的作用就体现在,为幼儿创设游戏环境,提供充分的游戏材料,在游戏中观察和分析幼儿的游戏行为,判断幼儿游戏行为中所蕴含的发展水平,基于游戏中幼儿的表现来生成教学,因人而异地、有针对性地引导幼儿向更高水平发展。
这就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的教与学,即在做中教做中学、操作中教操作中学、行动中教行动中学、体验中教体验中学。所以我们希望广大家长能理解幼儿园教育的基本形式,不要认为那种提前读写算的小学化幼儿园就是好的幼儿园,那是违背孩子发展规律的。
总之,游戏不仅仅给予了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也给孩子带来了一个学习与成长的童年,是游戏培育了会学习的儿童,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也正是幼儿园教育的科学立场和原则。